<b id="ptqzm"><ruby id="ptqzm"></ruby></b>
<b id="ptqzm"></b>

首頁 > 心理輔導
青春期抑郁癥:為什么很多是尖子生?

 如果有這樣一名中學生:

成績名列前茅,重點校里的班級至少前五名

外形在同齡人里屬于中等偏上

有一項或者多項才藝特長

家庭生活條件良好甚至優越

生活環境一直比較安定平穩,沒有經歷過重大創傷事件(例如:父母離異、重要養育者去世、發生意外導致殘疾等)

是不是讓很多同齡人羨慕的好學生?

讓很多家長稱贊和欣賞的好孩子?

最近在工作室里治療過的好幾個來訪者都是如此,而他們求助的原因相同——抑郁癥。

為什么都是成績突出的班級尖子生呢?

 

01

A,初三女生,因為有自殺傾向、重度抑郁來咨詢。休學在家半年,之前也因為中度焦慮進行過一段時間的校內心理咨詢。小A曾經是班里無人匹敵的第一名,幾年前就通過了鋼琴全國十級。雖然如此優秀,但她越來越發現,自己始終不能和周圍的同學自然相處。她努力去迎合別人的喜好,加入同學的圈子里,但還是不被接受。因為沒有朋友,小A感覺孤獨、自卑、絕望。

第二個是小B,高三男生。高三開學時一次重要的摸底考試鐘,小B雖然保持了班級前三名的位置,但離自己理想的總分還有一定差距,由此擔心考不上心儀已久的清華北大。于是他開始焦慮,失眠,沒有胃口,后來厭學,發展成抑郁。

C,高一女生。從上高中后一個月開始厭學、抑郁,在家休息不見好轉,來工作室咨詢。在重點初中時成績突出,中考發揮失利沒有考上理想的重點高中。進入普通高中后心不甘情不愿,看不上周圍的同學甚至老師、覺得處處不如意,更不想融入這個環境,逐漸自暴自棄。

現在,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,很多父母都懂得,在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背后,幾乎毫無懸念的是他們成長的家庭出了問題。

在這三個案例中,雖然夫妻關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問題,但更直接的是父母的教養方式,培育出了有著某些人格傾向的孩子。

從治療師的角度所看到的,就是在父母的高標準、低包容性的教育方式之下,他們發展出了內心的低自尊感,以及行為上對完美的過度追求。

很多父母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努力和優秀,以為這樣的孩子內心應該也是自信的、強大的,卻不懂得,他們內心體驗著痛苦的掙扎。

優秀一定就自信嗎?其實未必。

 

這些話,也說給那些羨慕著“別人家的孩子”的父母。

02

A的父親堅信不能溺愛孩子,必須嚴格要求(就像自己當年當孩子時候一樣)。他其實很愛孩子,也花了很多時間陪伴女兒。但是因為從小接受了“謙虛使人進步,驕傲使人落后”的觀念,表現出來的似乎永遠都不滿意,甚至是鄙視和輕蔑。

小學時一道算術題計算錯了,父親就會狠狠的罵她:“笨死了”。小A成績一直很好,卻始終在父親面前感覺抬不起頭來,因為“爸爸從來沒夸獎過我,我覺得考第一名是正常、應該的。”小A極度的不自信,連在面包店買面包時都要花好久時間,猶豫再三,出現“選擇困難癥” – 她怕自己做出的決定不夠完美會后悔。

她的鋼琴也彈得很好,可是依然沒有改變她對自己的感覺 – 糟糕透了。成績再好也改變不了沒有朋友的事實。她想加入她的同學中,像普通同學那樣可以自然的聊天。

但當她努力去融入周圍時,卻明顯感到被排斥,自尊心一次次遭受打擊,那種滋味讓她太痛苦了。她后來選擇了逃避退縮。

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地學習,保住第一名。而同學也越發覺得,她和他們不是一類人,總用異樣的眼光打量她,讓她覺得難堪。誰能理解,表面的清高背后有著深深的挫敗感和無奈,還有對自己、對父親強烈的憤怒甚至怨恨。

為什么別人都能愉快輕松的交往,自己就那么困難呢?

A承認,其實她能看上做朋友的人,很少。因為她理想中的朋友,應該學習成績和她不相上下,也有突出的特長,兩人有很多的共同愛好和話題,簡單說就是“門當戶對”。

可是這樣的標準能有幾個人合適呢?更何況,對方愿不愿意和自己做朋友還另當別論。所以和小A接觸過的同學,能夠感受到她內心挑剔的眼光,那些刻意而為、迎合他人的舉動只讓她顯得更加可憐。

與此同時,小A因為被排斥而感到更加自卑,一次次的嘗試失敗加強了她的自我攻擊,她的自我感覺變差,更加封閉。

 

當她受不了這種對內攻擊的強度時,她開始出現了自殺的念頭。

03

B 的父親是個聰明能干的人,自身的業務能力很突出,對兒子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和嚴格的要求。小B從小也沒有讓他失望過,不僅一直成績突出、愛好廣泛,性格也比較開朗、容易和周圍人相處。

不過,想從父親那里得到表揚還是很難的,因為爸爸的眼光“通常都是有挑戰性的。”

B不僅是父母的驕傲,也是他父親家族中同輩人里的佼佼者。從爺爺奶奶到姑姑叔叔,一大家子都把未來的希望放在他的身上。這個關系密切的大家庭經常聚會的話題就是孫子們,而小B始終是中心話題,爺爺奶奶都知道他想考清華北大的心愿。

長輩們長期過度的關注和期許,給孩子的內心構成了不小的壓力。

B有點兒強迫癥的傾向。例如,走在人行道或者廣場上,必須躲開磚縫,每一步都得踩在整塊磚上,不然就會很難受。書架上的書一定按照他自己設定的方式放好,如果爸媽幫著收拾了房間沒注意,他就必須花上一會兒時間重新擺。

“不知道為什么,我總是覺得自己一定得小心翼翼,如履薄冰,不能出差錯。”

高三開學這次摸底考試,他考得其實還不錯,班級排名第四,正常發揮??墒切?/font>B覺得不行!

因為這個分數離他對自己的預期還有十幾分,這樣的狀態高考就上不了北京的最頂尖學府。自己馬上面臨人生重要關口,卻沒有必勝的把握,萬一出現意外情況……一想到這里,他就感覺心慌、頭疼、惡心,看不進去書,晚上睡不著。

本來統一安排住宿制的學校為了照顧這位尖子生,破例同意讓小B每天走讀回家,放松心情,保證睡眠。父母也及時發現了問題,從生活安排上盡可能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。

但還是不行。

 

“我想申請休學一年,在家調整好了,等我有了充分的把握,下一年參加高考。”他這么打算。

04

C的故事可以看做是小A和小B的版本混合。

她有一個不茍言笑、嚴格要求的領導父親。父親要么是下班后經常應酬回家很晚,幾乎見不到,偶爾趕上他回家早的時候,就是滔滔不絕的批評和說教。

“在他看來,我就沒有什么優點。我成績還可以,可是他總是盯著我的小毛病不放過,比如屋子不夠整潔啊,待人不夠禮貌啊,他說我要是個兒子,他就動手打我了??伤f出來的話比打我還讓我難受。”

C一直都覺得,學習好是自己這么多年來唯一能和別人競爭的砝碼,可是中考沒考入理想的重點,現在“淪落”到這所破學校還能指望考什么好大學呢。人生頓時灰暗了,連以前的初中同學她也不大愿意來往了。

她像一只因為受傷掉入雞群里又逃不走的鳳凰。上課時滿腹委屈憤怒,聽不進去老師講什么,覺得同學的素質低,和自己不在一個水平上。她太后悔了,不想上學了。

很巧的是,這三個孩子的家庭中,父親都扮演了一個“高不可攀”的形象。母親在養育孩子方面主要是照顧飲食起居,對于父親的不合理教育方式雖有怨言,卻沒有足夠的話語權。

 

B的父親比小A和小C的父親從教育方式上好多了,但他的母親非常理性,很少關心孩子的情緒和感受。小C的母親足夠感性,能夠共情孩子的情緒感受,但她為此嚴重焦慮,沒有力量幫助到孩子。

05

應該說他們在別人眼中非常優秀。

我們看不到的是:因為從未失敗過,他們的內心其實是脆弱的。

面對人生第一次、重要的挫敗,他們不知所措,因為這打破了他們多年來對自己“完美”形象的認知。他們在失落痛苦之余,疑惑不解、自我懷疑,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,還能不能回到從前那種平靜、完美的狀態里;還是(更多的時候)人生就此暗淡下去,乃至生無可戀。

這個時候,如果父母從小給他們培養出的是高自尊感,也就是自信,并且能夠共情他們的感受,陪伴他們走過這段黑暗的日子,這些一時的曲折并不會導致孩子患上抑郁癥。

但是,如果以低自尊感或者說自卑,作為個人的人格底色,這種挫敗作為外來的刺激就會成為抑郁癥的導火索。

很多父母怕表揚多了孩子會驕傲會退步,哪怕自己心里也感到欣慰和高興,卻一直都很吝嗇真誠的肯定贊賞。孩子從父母眼里看到的,永遠是一張白紙上的那個黑點兒,為了迎合父母的要求,他們盡力追求更高更好更完美的自己。

這種追求,是只能成功,不許失敗的。

而失敗總歸難免。

一旦失敗,他們的內心聽到的聲音只能是多年來父母在他們耳邊的苛責、批評,甚至嘲諷。這些被內化了的對自己的消極看法像牢不可破的堅冰,封住了下面生命本來自然流動的能量。因此他們感到內心缺乏力量,虛弱無助。

尤其是,成績突出的孩子內心里往往住著期待過高的父母。這些期待過去曾經是使他們獲得優異成績的動力,如今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。

06

優秀的人未必自信。

家長、老師和社會,已經心照不宣的把“尖子生”和“完美”劃上了等號,似乎成績好就代表著能力強、個性好、受人歡迎等等。

學習成績只是反映了學習某些知識和掌握某種技能的水平狀況而已,和身心健康水平并沒有必然的聯系。尖子生云集的全國著名高校里,抑郁癥的發病率難道比三流學校低嗎?

“高處不勝寒”,成人和孩子在這點上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差別。

那些尖子生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付出的代價,往往是內心別人更多的焦灼和壓力,這通常超過了排名中等的學生,因為后者名次的起伏在班上其實并不那么顯眼。

 

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內心里存在著對自己的懷疑和擔憂。特別是在面臨升學就業,進入新環境時,能否續寫自己的“完美”神話,他們又比成績平平的學生承受著更多的心理壓力,因為內化的父母對自我的期待始終居高不下,甚至難以企及。

07

在看似幽暗無邊的歲月里,抑郁癥的患者在經受內心痛苦折磨的同時,也都面臨著重新審視自我,發現自我的契機。

對于心智還在發育中的青少年,當他們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,困惑、脆弱而無助時,更需要來自外界的指導和幫助。

對于這樣的尖子生,家長和老師們需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走下“神壇”,退去已成為負擔的光環。

只有放下來自外界的種種過高期待(也是重重限定),他們才能在這個逐步確立自我認同的年齡,慢慢探尋,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、意義和價值感。

和所有的孩子一樣,此時此刻他們最需要從父母那里得到充分、無條件的接納。耐心聆聽孩子內心真實的聲音,陪伴他們走出這一段黎明前的黑暗。

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,不懂得如何與孩子就此進行交流,最起碼請不要單純從表面行為上約束孩子的作息時間,關注上學與否。

 

給孩子足夠的信任,你的一個擁抱、拍拍肩膀、摸摸頭也許勝過千言萬語。

日韩AV无码一级毛片免费_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无堂无码_无码的视频在线播放网站_国产九九精品视频免费播放

<b id="ptqzm"><ruby id="ptqzm"></ruby></b>
<b id="ptqzm"></b>